关店24万个,协助抓捕1606人……阿里这份打假成绩单你可满意?

  • A+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

 1月10日,阿里巴巴举行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2017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下称报告)。
关店24万个,协助抓捕1606人……阿里这份打假成绩单你可满意?

  报告公布了大量数据,包括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封杀;在与阿里合作权利人数目增长17%的背景下,整体知识产权投诉量下降42%;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等。

  一连串的数据表明,2017年,阿里巴巴联合品牌、执法司法机关、消费者等社会各界在网络假货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上成效显著。在已转化为打假巨大推动力的数据技术助力下,执法机关、品牌权利人、消费者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网络售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报告同时指出,尽管阿里巴巴在网络假货治理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但线下假货源头并未根除,制假售假分子在严厉打击下,呈现出跨国境尤其是向微商及其他各类平台流窜销售的特点。

  “黑科技”发力 97%的假货被数据技术拦截

  “97%的假货被数据技术拦截,更多的假货,在销售前就已被秒杀。”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在发布会现场称,近几年,消费者、品牌权利人等各方针对网络售假发起的投诉在逐年降低,无论从客服部门的现实反馈中,还是从数据上,都显示出2017年是阿里巴巴假货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突破的一年。

  报告披露,目前阿里巴巴在假货防控上运用的商品大脑、图像识别算法、生物实人认证等9大“黑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对平台上近20亿商品进行识别,使假货识别与拦截能力大幅提高。整个2017年,消费者在淘宝购物时因怀疑买到假货而发起的退货比例比2016年下降29%,也就是说,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

  “在与阿里合作权利人数目增长17%的背景下,整体知识产权投诉量下降42%。”郑俊芳表示,2017年是“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取得全社会共识之年。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消费者、品牌权利人对打假工作的认可,是各级执法部门对假货治理的重视与付出。

  发布会现场,郑俊芳介绍,2017年,阿里巴巴作为平台发起中国第一例针对售假卖家的民事诉讼,目前该案入选2017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入围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开展的“2017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评选活动。

  “诸多‘第一案’获得‘让售假者痛’的司法判决,意味着被诟病多年的网络售假行为在司法上获得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包括刑事、民事、行政在内的国家行政执法和司法合围打击的实施运用,彰显中国在打击制售假方面的治理体系日趋完善。”郑俊芳说。

  线下源头未除 假货跨境跨平台流窜

  据了解,在将数据技术转化为打假巨大推动力的同时,阿里巴巴也一直在联合执法机关向线下制假源头宣战。

  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阿里巴巴打假特战队已与全国23个省开展线下打假合作,累计向全国执法机关推送涉假线索1910条,协助抓捕涉案人员1606名,捣毁窝点数1328个,涉案金额约43亿元。

  “在打假实战中,我们发现线下假货生产源头依然存在。2016年,阿里巴巴对18万个疑似售假店铺做了关店处理,2017年这个数字是24万,经数据分析发现,有相当部分的疑似售假店铺在被关闭后,改头换面重来售假。”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识产权保护总监叶智飞透露。

  发布会现场,浙江省公安厅经侦总队知识产权支队长陈竞凯称,多地执法机关的实地打击案件也印证,假货源头并未根除,且基本集中在全国多地的区域性、行业性、领域性假货带上,分工越发细致,反侦察和隐蔽能力不断加强。

  陈竞凯称,正如报告所显示的,各地制假售假团伙为攫取利益、逃避打击,跨国境跨平台流窜现象日益严重。一些制假售假分子开始向微信朋友圈、微商等多个社交平台及京东等其他电商平台转移;另一些制假分子开始搭建海外网站,通过FACEBOOK等社交平台引流售假。

  “阿里巴巴将不惜代价配合执法机关,推动解决假货区域性、行业性、领域性问题,全力围剿线下假货源头。”郑俊芳说,2018年阿里巴巴将继续推进“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呼吁制假直接入刑,让售假者真正感到痛。

weinxin
长按识别或扫一扫加我微信
分享交流知识产权经验与技巧。商标、专利等相关问题欢迎咨询!
佳讯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